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该县每年开辟农建战场都在300处以上,造林20万亩以上,综合治理小流域300万亩以上。截至目前,该县有林面积已达686.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28.3%提高到了现在的48.65%。由于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发展林业先进县和全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与1980年相比,该县每年的无霜期延长了13天,有效积温提高了10摄氏度,大风日减少了16天,扬尘日减少了10天,降雨量增加了30毫米,达到24小时降水60毫米不为害,河流含沙量由29.5%降为11%。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成本、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为此,该县坚持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行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农村生产生活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06年底,全县共建设沼气池29200个。沼气池的建成使用,彻底改善了农家面貌,过去满院的猪粪味不见了,粪便处理得干干净净,连苍蝇蚊子都少多了。在净化环境的同时,还推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石桌子乡盖子沟村五组村民徐宝仓介绍说,去年他家建起了集沼气、厕所、暖棚、牛猪舍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沼气池,养牛12头,通过暖棚越冬,每头牛少掉50公斤秤,那就相当于赚回9000多元钱,暖棚养仔猪比通常养法多产两窝仔,一窝1000元,两窝赚回2000元。用沼液做肥料还能节省400元化肥钱,少烧两车柴禾又省500元。这样一来,三分庭院一年下来就多赚2万元!与此同时,沼气池建设还使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家园变得更美了。使用沼气,改烧柴为烧气,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上山砍柴的少了,大牲畜全部实施了舍饲圈养,大大地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确保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稳得住、不反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还带动了该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既能做底肥使用,又能拌水浇灌,还能叶面喷施,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上好肥料,在使用过程中农民们尝到了甜头,既好使又省了化肥钱,种出的东西还好卖,积极性非常高。随着工程的推开,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有力地促进该县薯、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该县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3年以来,累计支出教育经费4.3亿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6.5万平方米,建成千人以上初中8所、寄宿制小学35所,以学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制改革被确定为“围场模式”在全省推广。同时,全面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建成投入使用,县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全面实施,1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部完成,新建社区医疗服务站8个,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4.13%,为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先后安排扶贫资金1163万元,使7500名贫困群众稳步脱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年均外出务工人员突破5万人次,为农民增加收入2.5亿元以上;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1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以内。城镇低保月补差标准由原来的每人36元提高到了62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10元提高到了17.1元;2003年以来,累计发放救灾资金217万元,使2.2万灾民得到了有效救助,贫弱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了根本保障。
不负党中央厚望党政同心谱写科学执政强县曲,牢记总书记嘱托干群合力唱响和谐发展惠民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围场步履稳健、成果丰硕,52万木兰儿女精神抖擞、士气旺盛,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幸福的明天,建设着和谐富强的新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