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大区域或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不在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而在于结构和质态的优化。河北属于“经济大省”,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而难以成为经济强省。“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从省内及省际关系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调整的方式或手段,主要是相互关联的产业对接、产业异构和产业政策。“京津冀一体化”框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立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眼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京津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产业对接
河北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扩散对接。目前,京津两大超级城市的功能已经开始由以聚集为主转向以扩散为主,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要求其将一些不适应的产业向外围扩散。河北环京津周边市县应主动积极地做好其外迁企业的承接工作。首钢200万吨钢材主力设备移居迁安,不仅大大增强了迁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也有助于推动该市的城市化进程。廊坊、保定、唐山一些县(市),也已在这方面受益。应由省发改委出面与京津方面接触,争取了解其产业调整的具体走向以及有关企业外迁的意向和时间表,对京津扩散企业最好能采取整体承接的方式,与承接市县的产业相匹配,并与当地同类企业集中布局或进入工业园区。廊坊、唐山、保定应主动参与首都经济圈沿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唐产业区、京津保产业区的规划和建设。
2、互补对接。虽然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但不同区域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或市场缺口。如河北较强的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与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互补空间,河北的无公害蔬菜、反季蔬菜、绿色食品、畜禽产品、花卉等已占北京市场相当大的份额,应依托这些农副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京津市场。“福成肥牛”、“坝上筱面”等特色餐饮进京的成功经验就很值得推广。京津开始显现的郊区化趋势及“七环”的外延,将使廊坊及所属县(市)的地缘、人缘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应以敏锐的眼光和及时的互动把握其中的商机,在休闲、娱乐、餐饮、房地产以及文化等产业方面与京津郊县争一席之地。廊坊的地价、房价与京津有很大落差,在廊坊购置一套住房加一辆轿车,比在北京买一套住房还要便宜,而廊坊居北京中心区不过1小时车程,这对房地产开发商和北京居民来说不会没有吸引力。承德、张家口的皇家园林、坝上草原和冬季滑雪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可补充和丰富北京市民的旅游休闲需求,而要留住北京游客,还需在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与北京方面合作、合资开发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与我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有很好的互补性,如唐山陶瓷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高科技陶瓷、晶源电子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电子通讯设备等。可由省国资委、科技厅商同各市及有关企业列出具体项目,与京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一对一”的合作,改变以往“泛泛而谈”、进展缓慢的状况。
3、连锁对接。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都具有延伸产业链的“连锁效应”。河北可根据京津各类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如为北京印刷出版业配套的造纸业(确保治污),为天津服装业配套的纺织印染业,为京津建筑业配套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业;商业、服务业则可与京津实行连锁经营或跨区服务,如已经对接的连锁超市、移动通讯跨区服务、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一票通”等。京津主导产业已形成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产业链,因而这种对接方式的余地不是很大,但也不是没有潜力可挖。如北京现代汽车与国内40多家配套厂建立了协作关系,其中20家建在北京,另外20多家分布在上海和江浙,而河北没有一家。加入京津产业链的关键是要善于捕捉信息和机会,并善于与原有的配套厂家竞争。
二、产业异构
发展区域经济必须考虑区际经济关系,而处理区际经济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产业异构,即根据本区域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导向等,谋划和营造具有本地特色、与相邻及其它区域不同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河北与京津的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重复建设和同构程度比较严重,三省市都将汽车、设备、化工、食品等产业定为主导产业,这种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结构势必造成区际间对同类资源和同类市场的竞争,影响区域特色的形成与优势的发挥。但若用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分析“同构”现象,就会发现,一些类同的产业在工艺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同是钢铁产业,我国与美国、日本的技术含量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于“同构”产业,不妨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找接口。同理,产业“异构”,则应从横向布局上找接口。应当看到,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条件正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一是京津新的城市定位,要求其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如北京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重点发展省水、省能、原材料消耗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京津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角地位,第三产业也势必超过第二产业。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接近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倍,天津二者也已持平。三是由国家发改委协调三方编制“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为三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实质性的内容和举措。河北应充分利用日趋成熟的条件,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采取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