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时尚的选择。旅游业的开发,不仅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还能推进环境治理,营造文明向上氛围,挖掘能供游览的景观特色,不断塑造区域绚丽多姿的美感,吸引游客观光。而以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游,自上世纪末在我国兴起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及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本地实际,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发展农家游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农家游产业在围场迅速兴起并发展起来。该县拓展旅游空间之需,解决农民增收之盼的经验做法,值得各县区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学习借鉴。
尽管已是秋季,但走进木兰围场的小山村,仍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批批来自各地的游客品尝着热情的主人亲手烹制的农家菜,喝着自酿的小黄米酒,坐在农家小院的树阴下听着二人转,赏着满蒙民族歌舞,南腔北调地谈天说地,昔日宁静的小山村到处是一片火热的场景。红红火火的农家游已为木兰围场的旅游业添上了浓重绚丽的一笔。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久负盛名的清代皇家猎苑,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独特,是旅游资源大县。但长期以来,农家风情、田园休闲等农家游内容相对缺乏,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该县审时度势,依托坝上丰富的旅游资源,本着“政府搭台、农户唱戏、大众参与、协调管理”的原则,下大力绿化、净化、美化旅游沿线村庄,推出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学农家活、享农家乐”系列旅游套餐项目,以农家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以农家的人情味道感染游客。目前,该县已有104户农家游农户正式接待游客,农家游已经成为该县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消费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搭台,打出农家旅游牌
农家游在围场没有现成的模式,要想真正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有效推动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就必须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加以培育,并形成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为此,该县把农家游确定为富民强县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旅游、卫生、土地、环保、地税和工商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在县旅游局设立了监督管理工作办公室。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意见》、《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考核办法》和《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
为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该县组织专门力量,对旅游沿线的乡镇及农户进行了4次全面的踏查摸底,详细掌握了各有关乡镇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指导各乡镇制定发展规划。从农户家庭基础条件、地理位置、从业人员素质、家庭和周边卫生状况及乡镇总体布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经过认真筛选,最终把棋盘山、哈里哈、御道口、山湾子等乡镇的48户农户确定为发展农家游的典型示范户,确定了4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直帮扶部门,在资金、政策、客源、宣传和促销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各帮扶部门积极帮助村里硬化路面、修渠筑坝、栽植树木,并免费为农家游示范户提供水泥、冰箱、电风扇、消毒柜等物资,使发展农家游的村庄和农户的接待环境、经营服务场地、从业资格、经营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均达到了《乡村旅游开业基本条件》的要求,能有资格接待中外游客。
在此基础上,该县把“支部+协会”工作机制引入农家游管理中,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协会组织,统一接待费用、接待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强化中介服务,实施有效监督;保证公平有序竞争,确保游客满意信任,努力实现致富增收和展示形象双赢。高站位的谋划、高标准的管理以及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式,对引导好、发展好农家游项目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到2005年,该县已发展农家游农户120户,其中正式接待游客的有104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