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说
野三坡民俗
服饰,旧时三坡衣着装束,妇女梳法前面蓬起,后面用红头绳扎成圈形长髻,形若弯弓。扁簪长八寸许,长簪银质钻以马兰花,附有蛇蝎、蜘蛛、蟾蜍、蜈蚣、壁虎等图形,俗称“五毒花”,耳环每对重约八钱。冬季上衣无领,下身有套裤,扎花裤腿,穿船形尖套鞋,用段面并满绣锦文。男子多穿大襟风衣,内穿红腰,扎红腰带。考其来历,系明代遗风相延所致。
婚嫁习俗,旧时三坡青年在订婚前,男方家长须带三斤酒、三斤肉、三斤面,由媒人领去女方家“下酒瓶”。如女方家长把礼物收下,即表示同意;不收则事不成。结婚时,迎娶无花轿和豉手,以骡马鞭炮代之。新娘头蒙盖头,出家门即嚎啕大哭,直哭到村外,以表离乡之情。
丧祭习俗:人死于弥留之际,不能躺在床上,而是置椅于炕上,子女扶坐之。死后,亲属烧纸恸哭报五道庙。出殯时,妇女常以抓破脸血泪俱下,以表哀痛心切。送三时糊驴马纸扎。殯期开吊,亲友送祭供,于村外鸣炮;丧主遣鼓手往接,谓之“迎供”。一般3日发殡埋葬。
野三坡由来
溯其历史沿革。《涿州志》第八篇“三坡支序”中载:“三坡隶属涿由来久矣,无可稽查。”但载有元、明、清代诗人对“盘坡积雪”(古涿洲八景之一)吟赋的诗词多首。其一: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逃名岩谷,遁迹林泉。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
透过这首古诗词,对野三坡的历史渊源,虽可以捕捉的一些踪影,但仍无确考。1984年县政府组织旅游资源考察小组,对何谓野三坡及其区域、隶属等方面进行了考证调查,现仅作一粗浅简介:
野三坡东南界房山,东北临宛平,西北以长城为界与涿洲接壤。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差异很大,故此分为上、中、下三坡。据《涿洲志》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可见,三坡之名是由地形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
考察野三坡的历史沿革,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野三坡,野三坡,燕王扫北没扫着。头上束着野雀窝,穿的鞋子向上撅。清朝不让进考场,祖祖辈辈血泪多。”
这首歌谣,就是对野三坡的历史写照。据《涿洲志》载,“明初燕王(朱隶)兴师扫北行至三坡境界(奴才岭),见山中野兽(松鼠)捧食松果,王意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丁粮。”至今还广泛流传着这里受过皇封的说法。时至清代,因三坡人民崇敬明朝,清廷即对这里人民施加压力,不许三坡人民介入科举之列,取消求得“功名”的权力。这时有些境外匪盗勾结官府来三坡敲诈勒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遂推举“家道殷实,素孚重望”的“老人官”综理坡内的一切事务,被迫组织护坡武装,保卫乡里。至载:“一旦闻警,不分村界,每家一人持土枪木棒,群集前往,奋勇先行。”所以“初涿洲县政令不行于三坡”,“三坡人民除纳粮外亦无所尽之义务”。由于封建势力的反抗,清朝官府给三坡人民强加了一个“野”字。从此,涿洲代管三坡,坡内实行“老人制”也就流传下来。《涿洲志》称老人制谓“实开民选之前列,独树自治之先声。”沿续到民国十八年,涿洲始在这里设区管辖,自此废除“老人制”。野三坡由此而得名。
拒马河的由来
在河北省地图上,东经115度25分,北纬39度42分的地方有一条回旋曲折的河流,它就是拒马河。水经注载:“拒马河源于代郡广昌县涞山”。即现在的涞源县。为什么叫拒马河呢?《涞水县志》载:“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刘琨是晋朝将领、诗人,字越石,河北安国人,少时与祖逖为友。祖逖,字士雅,也是晋朝将领,河北涞水县人。据《晋书祖逖传》说:“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晴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 恶声也,因起舞。’”“闻鸡起舞”这一成语即由此而来。石勒羯族将领,在公元308年至318年,曾率十万大军从太行山区攻掠河北内地。 抗拒入侵兵马。因此,这条河流被称为“拒马河"。
鱼谷洞传说
据当地人讲,野三坡鱼古洞开在山口,穿山腹而过,纵深七百米。拾级而上,至洞口。洞中清凉,触手之处湿滑。前行数十米,须躬身通过。就这样弯腰走过数米,眼前一片开阔。脚下石头林立, 目绊绊在所难免。洞内灯光昏暗,只有小心摸索。至观音洞,只见上方山石突出,颇似一尊佛像。下方一 块怪状山石据说是佛祖化身,天眼长在头底,可以向它顶礼摸拜。如风心道:佛祖还是祝我早日离开这个老鼠天堂吧。上方的像龙女之山石清秀挺立,不过比起李若桐还是差得远了。想来过儿看到了也会不胜神伤。去往前方的鱼古洞时,路途曲折难行,不少地方须攀登而上。顺着梯子而上,前头是一个仅容一个人钻过的小洞。京京费尽力气才勉强通过。只有曲身通过,如风的左臂似被撞伤。鱼古洞,这个洞的里面有一个深潭,传说有黑龙盘距。洞中产有多鳞合铲鱼,据误传有数百斤之重,每年到谷雨季节,鱼会从洞口流出。这样"洞有恶鱼"不胫而走。接着上前约1114米可穿过山腹,能够去哪就不得而 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