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辉报道 自1999年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已累计投资3.2亿多元,造林面积213万亩,各项基础设施和附属工程均如期完成。截至目前,张家口塞北林场、丰宁千松坝林场、御道口林场3个项目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森林覆盖率达31.7%,沙化土地减少150万亩,项目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这是8月4日,记者在河北省千松坝林场召开的“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现场会上获悉的。
1998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考察河北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看到百万亩林海与周边沿坝地区严重退化的草场、沙化的土地形成强烈反差,当即作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的决策,并提出要彻底改善京津周围地区生态环境,必须在首都北部地区建成一个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防护体系屏障。
项目区地处河北坝上和接坝地区,涉及张家口市的沽源、赤城、张北、崇礼、尚义、万全6个县和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县部分地区,全长360公里,宽30公里,最近点距北京城区120公里。该项目共分三期完成,项目区总面积1520万亩,其中规划造林绿化面积521万亩,全部工程将于2010年结束。
“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河北省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白顺江说,“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促进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京津风沙源区构筑一道更加牢固的绿色屏障和再造河北秀美山川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变化明显
驱车前往沽源林场项目区,远望群山叠翠,深浅交错;近看绿草茵茵,花香扑鼻。同行的工作人员说,拿起相机随便抓拍一张风景,就可充当电脑桌面。
千松坝林场司机王凤军一再推荐记者到丰宁县喇嘛沟看一看,他说:"以前开车经过喇嘛沟口,漫天黄沙,能见度低,常胆颤心惊。通过工程治理,沙丘地已全部披绿,就是在风沙频现的春天,也不会出现沙尘遮天的景象。"
滦河源的变化更让他记忆犹新。"原来河道干涸,现已形成小气候,"他说,"降雨明显增多,林草丰茂,这里也成了小动物的栖息地。"
小坝子乡群众曾形象地把进入沙区比作"步步深入,步步落实(石)"。"当时全村有二三十户迁到外乡",丰宁县副县长、千松坝林场场长付杰说,"迁出的农户如今已重返家园,通过治理沙丘,我们不但要使人们生存下去,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沽源县副县长白晶说:"没有林业,就没有沽源县的今天,人们的安居乐业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悉,"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目前已建成万亩以上示范工程24个,示范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千松坝林场的滦河源等7个示范工程建设规模均超过10万亩。工程建设新老相连,新旧相接,突出了规模效益,为河北生态工程建设作出示范。
建设标准高于塞罕坝
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白顺江说,过去林场建设"先治坡、再治窝","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则坡窝同时治理,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多树种混交造林、容器苗造林、治理模式、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均高于塞罕坝林场。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区结合当地实际,在经营机制、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新尝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区实行全面封山禁牧,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造林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区建设,其中股份合作制造林面积占工程任务的70%以上,成为造林营林的主要方式。项目建设的90%通过招标,落实到专业施工队,签订工程建设合同,明确责权利,检查验收合格后实行"报账制"。
为了加大科技支撑,项目区在建设中依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科研攻关。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生产协调会,推广以容器苗为主的抗旱保活技术。目前,项目区共推广容器苗1.1亿株,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项目区各林场还推广了鱼鳞坑、截流沟、水平阶相结合的整地方式和机械整地方法,以及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以育代造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林分质量,也为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
今年,丰宁县大滩镇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吸引旅游项目10余个,年均旅游收入达7000万元。近年来,全镇还发展种养业,16个村种植反季节蔬菜4万亩,亩均收入超过1200元。
|